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船舶业发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船舶制造行业前景如何,现在想拓展船舶行业的业务,给船舶做机械配套,该如何下手?
- 2、历经一百三十多年,中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背后动因是什么?
- 3、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是怎样一步步 走向世界的?
- 4、当前船舶工业如何通过军民融合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 5、中国船舶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 6、国产大型邮轮进入双轮同造时代,这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有何意义?
船舶制造行业前景如何,现在想拓展船舶行业的业务,给船舶做机械配套,该如何下手?
2019年Q1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分析:三大指标领先全球,智能化转型仍需提速
2019年一季度全国三大造船指标领先全球 但智能转型仍需提速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继续位居三大指标领先全球,造船业智能转型仍需提速全球领先位置。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面对全球造船业的激烈竞争,我国将建立船舶总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国造船业将向智能化转型,全面提高竞争力。
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一增两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1-3月份,全国造船完工96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8%。承接新船订单45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0.4%。
2019年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42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比2018年底下降5.6%。
2019年1-3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92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8%;
承接出口船订单41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1.3%;3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765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8%。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6.6%、90.2%和90.8%。
2019年1-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5%、41.5%和42.4%。
2019年前3月全球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大指标领先全球 船舶工业大而不强没有改变
2019年1-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5%、41.5%和42.4%,三大指标继续位居全球领先位置。这在全球造船业激烈的竞争中,是个不错的成绩。不过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指出,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
2018年我国除了在散货船和支线集装箱船市场上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外,在邮船和大型集装箱船领域鲜有收获,特别是在大型LNG船领域,没有承接一条订单,高技术船舶质量、品牌、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我国并非造不出高技术船舶。世界上已有船只类型中,95%以上我国在去年就都能制造。为什么拿不到订单?一大原因是生产效率不高。辛国斌说,我国造船效率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2到1/3,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更大。另一大原因是造出的船舶智能化水平不够高,不能适应全球智能航运发展的大趋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宝晨:
随着海面自主航行船走向合法化,船舶将插上智慧的翅膀,可以遥控驾驶,也可以自主航行和自动靠泊。船舶机舱系统、货载系统和能效管理等系统也都可以实现智能化,这就是智能航运的核心要素——智能船舶。
智能转型仍需提速
业内认为,我国造船业存在的这两大问题都属于智能化转型的范畴,需要造船企业加快智能化转型进度。一方面,工厂和制造流程智能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打造智能车间、智能船厂,公司党委书记潘志远对比智能制造和非智能制造的效率差别,给出一组数据。
智能化生产线使用后,人员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3D环节的工作量大幅降低,每百万工时的能耗也大幅下降。尤其是在2018年工时比上年度上升了15%,而每百万工时的能耗下降了5%,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而对于船舶本身的智能化,另一家造船企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已经探索多年。公司董事长王琦说,在硬件方面,智能船舶的建造和普通船没有太大区别,关键在于软件检验以及整体系统集成,造船企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服务市场,构建竞争优势。
智能船舶能够为我们的未来船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构建了基础。不仅要造船,还要提供服务,在这方面建立了基础。也能让船东更好地享受船厂的增值服务,降低对运营船舶的技能要求。
尽管智能化转型已经有一定探索和应用,但辛国斌说,总体来看,我国船舶制造业仍处于数字化制造起步阶段,各造船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能力严重不足,关键工艺环节仍以机械化半自动化装备为主,基础数据缺乏积累,数字化集成化水平较低。
业内分析,影响我国造船业智能化转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共性技术、基础部件、关键系统供给能力不足;各种设备之间的衔接不通畅,标准不完善;还有就是企业担心智能化转型会增加当前的成本压力。但业界的共识是,从长远来看,加快智能化转型是船舶工业实现质量变革的必然选择。
辛国斌说,下一步要从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标准引领、促进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加快船舶工业智能化转型,推动补齐技术链与产业链短板,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工业生态以及船舶总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历经一百三十多年,中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背后动因是什么?
背后动因是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业抓住国际市场高度兴旺的有利机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国际市场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全面跃升至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扩展资料: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1、70年来,我国船舶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初步形成,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新世纪以来,地方民营造船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力量,地方民营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40%。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2018年,前10家造船企业完工量占比从2011年的47%提高到69.8%。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前10家新接订单量占全国总量的76.8%,比201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船行天下 扬帆奋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是怎样一步步 走向世界的?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连造船厂与香港联成轮船有限公司于1980年签订了2.7万吨“长城”号散货船建造合同,1982年1月“长城”号完工交付,这是中国造船厂按照国际规范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远洋船。
当时,为了成功打开国际市场,邓小平同志先后20多次接见当时的“世界船王”包玉刚,推动合作事宜,使我国船舶工业成为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此后,我国船舶工业大量承接国外订单,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
2000年至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业抓住国际市场高度兴旺的有利机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国际市场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全面跃升至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当前船舶工业如何通过军民融合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八大以来,船舶工业积极探索实践军民融合发展路径,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不断显现。
五年来,船舶工业致力于服务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研制出一大批先进舰艇武器装备,首艘航母出海远洋,国产化第二艘航母和万吨级驱逐舰相继下水,大型综合保障船交付入列;军民融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我国舰艇装备升级换代。上海长兴岛、广州龙穴等军民融合型造船基地的建成,为加快新型军船建造提供了强劲的产能基础;船用柴油机、燃气轮机等科研生产基地相继建成,为加快解决军船动力瓶颈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民船模块化建造工艺、国际先进造船标准等船舶领域先进技术促进了军船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
五年来,我国连续保持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占世界份额约40%。高技术船舶的性能水平和建造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继建成了被誉为造船领域皇冠上明珠的LNG液化天然气船、节能环保型VLCC大型油轮、海洋石油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等,豪华邮轮也正在抓紧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我国正加快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
五年来,船舶工业面向深远海和极地,不断拓展军民融合新领域、新范围,以适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要求。蛟龙号载人潜器达到7062米的世界深潜纪录,深海空间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智慧海洋工程即将启动实施,万吨级海警执法船交付使用,大型海上浮动平台、船舶综合电力技术等装备系统正开展研制攻关,船舶和海洋领域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未来,船舶工业要继续争当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排头兵,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发展。要加快建设船舶军工科研生产开放融合新体系,加快船舶海洋领域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实施,带动行业整体技术和能力的提升,推动科研试验设施资源军民共享,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
中国船舶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亚星锚链(601890)、海兰信(300065)、天海防务(300008)、国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讯(300810)、江龙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船舶制造三大运行指标;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出口船舶三大指标。
行业概况
1、定义
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指能够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制造行业,即造船业,是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船舶制造行业为海洋开发、航运交通、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是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现代船舶种类较多,可按船体材料、航行区域、动力装置、推进方式、航行状态、用途等方式对船舶进行分类。其中,最能说明船舶特征的是按照船舶的用途来进行分类,具体参见下表。
2、产业链剖析
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和船用配套设备等是船舶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船舶的生产质量、成本等。了解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的产量、价格走势将对船舶制造行业成本的控制有所帮助,同时了解船用配套设备的技术研发,有利于船舶新产品的开发。
船舶广泛应用于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是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的重要配套产品,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这些行业的需要。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依赖着下游行业的拉动,同时也制约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历程:初步建立现代高水平船舶工业体系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回首自近代以来1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船舶制造业经历了废墟起步、对外开放、世界跨越、继往开来等主要阶段,由千疮百孔到重获生机、由百业待兴到脱胎换骨,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当前,我国已迈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了现代高水平的船舶工业体系。
行业政策背景:船舶制造行业向绿色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根据十四五规划,航运业的绿色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为一些小型和小众船型的新造船板块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整体造船市场将呈现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样化发展。前瞻分析认为,未来五年内我国支线集装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风电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邮轮板块受益于疫情后游客数量增长、中国邮轮港口建设的影响,中长期发展前景光明。
同时,为实现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船舶制造行业必须大力推进零碳排放船舶发展,同时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内需,将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船用加氢站、船舶大功率充电桩等纳入“新基建”范围,在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运营计划保持同步;制定瞄准未来更高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实施新一轮老旧船舶淘汰计划和“绿色长江”“绿色珠江”等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远洋、沿海、内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动LNG燃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应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气收集系统和岸电受电设施。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平稳增长
2020年,全国造船完工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截至2020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2021年1-7月,全国造船完工24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7%。承接新船订单45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3.2%。截至2021年7月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89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增长26.1%。
2、2020年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达1530亿元
2014-2021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重点监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波动变化。2020年1-11月,船舶行业75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11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530亿元,同比下降2.3%;船舶配套产值251亿元,同比下降4.6%;船舶修理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1年1-7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40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931亿元,同比增长16.2%;船舶配套产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0%;船舶修理产值81亿元,同比下降10.9%。
注:每年重点监测船舶企业数量略有不同,2014-2021年重点监测企业数量分别为87、88、94、80、80、80、80、75和75家,同比增速根据企业数量进行相应调整。
3、船舶制造企业营收受疫情影响较大
不同于船舶工业其他业务的增长态势,2013-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的销售收入呈波动下降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船舶制造行业持续低迷。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3029.8亿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业销售收入为494.9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修理企业销售收入为299.3亿元,同比增长13.5%;船舶改装企业销售收入为39.3亿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业销售收入为54.3亿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439.6亿元,同比增长19.3%;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5.2亿元,同比下降17.2%。
注:1)部分年份统计口径不同;2)同比增速根据当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进行了调整。
4、出口船舶订单占手持订单量的比重高达88%
2020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24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65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2021年1-7月,全国完工出口船226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4%;承接出口船订单403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9.4%;截至2021年7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791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7%、89.1%和88.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华东地区造船实力较强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截至2021年8月18日,国内船舶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多达82449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20340家)、山东(10156家)、上海(8440家)、浙江(8417家)、广东(7642家)、辽宁(4513家)、福建(4249家)、湖北(2709家)等八个省/市,前八省份产业集中度达80.61%(按照企业数量)。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央企、地方造船企业、民营造船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央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业和民营造船企业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如江龙船艇、扬子江造船、新时代造船、金海湾船业等。
从船舶制造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来看,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20》所统计的2019年情况来看,华东、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据了全国相当的份额,其中又以江苏省、上海市、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占比较多。
2、企业竞争: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2020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0.6%、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4.2%、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68%,新接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2020年,我国船舶制造龙头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别有5家、6家和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并且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世界十强相比2019年分别增加了1家和2家。
在船舶制造行业的11家上市企业中,选取8家较具代表性的企业,对其业务布局情况整理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展望未来,全球多国已开始接种疫苗,新冠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慢慢恢复正常。随着国际航运业和油气产业的复苏,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可能释放。
然而,由于环保政策、可替代燃料等原因,未来船海市场的发展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综合全球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各船型船龄情况、船东对存在弊端的LNG动力船舶的观望态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的历史数据等,前瞻分析认为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预计将达39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有望增长至5500万载重吨,由此手持订单量将进一步增加至8711万载重吨;
2021-2026年我国船舶制造产能预计将与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订单量波动变化,造船完工量将根据新接订单量灵活调整,手持订单量则根据每年新接订单量及造船完工量进行计算,预计2026年绝对环保的可替代燃料动力技术仍未能实践应用于船舶中,新接订单量将下降至2800万载重吨。
国产大型邮轮进入双轮同造时代,这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有何意义?
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
关于《船舶业发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