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二、泊船瓜洲〈王安石〉的原文、朝代和翻译?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泊船瓜洲》
创作年代
北宋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 者
王安石
作品原文编辑
《泊船1瓜洲》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2瓜洲3一水4间5,钟山6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7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1-2]
注释译文编辑
字词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2]
还:回。
白话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2-3]
三、王安石《泊船瓜洲》整首诗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析】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2月,王安石再一次被任命为丞相,从南京乘船渡过长江,来到北岸的瓜州渡口,回眺家乡金陵(今南京),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诗的前两句提到了三个地名:京口、瓜州和钟山,且说明了三者间的相对位置。这三地分别是今天的镇江、扬州和南京,扬州在长江以北,其他两个在长江以南。这首诗写作之时正值诗人离开南京,渡江北上,乘坐的船只停泊在瓜洲,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回眺京口和钟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所看到的景色:“京口”与“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和瓜州之间也只不过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视线的转移由近及远,心情既轻快又依恋。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一个“绿”字写活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春风所到之处无不染绿,这就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拟人化了,正是“绿”的妙处。 “绿”字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又绿江南岸”则不仅叙述出春风已来到江南,而且一个“绿”字还描绘出绿草如茵的江南之春,这又怎能不让游子长叹一声“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诗的最后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眺望已久,不觉天色已晚,一轮明月挂上了长空,诗人于是向明月发问:什么时候你能伴着我返回家乡呢?从而进一步流露出诗人怀念故乡的心情。
这首诗虽短小,却恰到好处地将近景、远景、日景、夜景融于一身,且情景交融,因而显得精致有情趣。尤其是是第三句用字精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绿江南大地的美景,更使这首小诗平中见奇,令人难忘。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