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造船什么时候出现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造船的历史发展
新石器的独木舟和筏
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为我国的航海业奠定了基础。据考证,筏,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
秦汉时期的造船高峰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据古书记载,秦始皇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统一中国后,他又几次大规模巡行,乘船在内河游弋或到海上航行。
汉朝楼船
到了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经十分强大。据说打一次战役,汉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动楼船2000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配备有各种作战舰只,有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有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有快如奔马的快船赤马,还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槛。当然,楼船是最重要的船舰,是水师的主力。楼船是汉朝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发展也是造船技术高超的标志。
三国造船业发达之地
秦汉造船业的发展,为后世造船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孙吴所据之江东,历史上就是造船业发达的吴越之地。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战士。以造船业见长的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为了提高航行速度,南齐大科学家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南齐书》卷五二)。它是装有桨轮的船舶,称为车船。这种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虽然没有风帆利用自然力那样经济,但是这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为后来船舶动力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造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的造船高峰
唐宋时期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成熟时期。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如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到了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很发达,甚至建造了特大型龙舟。隋朝的大龙舟采用的是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方法。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隋朝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
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我国造船事业的高度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的特点和变化。
大龙舟
公元640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要到扬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杨广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全部用金玉装饰,还有高三层的龙舟九艘.
大龙舟高数层,船体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长度有限,这就要求把许多较小较短的木料连结起来。同时,船体的骨架与板之间,船体与上层建筑物之间的连结技术要求很高,连结不好就不坚固,所以在龙舟的结构强度中,连结是极重要的。隋代大龙舟的连结方法是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连。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连结要坚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的方法。
郑和宝船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它高大如楼,底尖面阔,首尾高昂,首尖尾方,两侧有护板,船舱为水密隔舱结构。底尖利于破浪,吃水深,稳定性好,安全舒适,是航行于南海和西洋航线最先进的海船,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造船业最发达是什么朝代
我国正鼎盛时期的造船业1279~1644年为我国元、明两个朝代,共经历了365年。在唐、宋两代造船业发展到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到元、明两代则出现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造船业发展中的第三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造船工场遍布全国,管理较为完善,各种船舶的建造讲求制度化;造船的数量多、种类全、尺度大、性能好。元代虽然只有162年,但却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造船的古代历程有人知道吗
当人类从山林中走向平原,当人类开始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的时候,当人类开始捕鱼为生,就有了舟船的制造,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远远居于世界的前列。
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制造舟船,现在尚没有考古的发现。但是,应该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独木舟的使用。独木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只,正是凭借着独木舟人类才能够征服江、河、湖泊和海洋。
用木板造船,在我国大概起于商朝,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了舟的象形文字,从这些象形文字的结构来看,这些舟已经不是独木舟的结构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已经有了专门的造船工场——船宫。而诸侯国之间也经常使用船只进行彼此间的往来,并已经有了战船的记载。公元前648年,晋国发生灾荒,秦国用船运载粮食经渭水、黄河、泌水到达晋国。公元前482年,越国进攻吴国,水军沿海北上,然后进入淮河与吴国军队作战。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战船已有了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余皇等名称,不同类型的船有着不同性能和用途。大的船可以运载五十人和三个月的口粮。那时的战船,多以战船攻战等内容作为船的装饰。
从秦以后,我国的造船业有四个大发展的历史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朝。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南方过程中,曾组织过一次运送五十万石粮食的大船队供应军队所需。1975年在广州的考古发现中,发掘出一秦汉时期的造船工场遗址,一共有三个造船台,其规模之大,可谓世界罕见。汉朝的木船已经开始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客船、运输船、渔船、战船等若干种类。战船中最有名的是楼船,高十余丈,分三层楼,船上设备已经使用了纤绳、橹、帆、楫等。并且这一时期国家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水军。汉武帝时期,曾经在都城长安附近疏通水道,制造楼船,训练水军。东汉后期,袁绍曾在现在的河北衡水挖地引水训练水军(就是现在的衡水湖),而赤壁之战更是以水上之战为主,孙刘联军和曹操的军队的水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师。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造船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隋朝造的战船高达四丈五尺,长达二十丈。隋朝的水师更是曾经出海讨伐朝鲜半岛的高丽。唐朝中国对外的交通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陆路和海路四通八达,这也就促进了中国海船的制造。那时的海船也达到了二十丈长,载重达一万石,可容纳七百人。其船体坚巨大,结构坚固,外国商人和使臣都喜欢乘坐大唐船只。
宋元时期的造船业在前代造船业的基础上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北宋和南宋时期,由于失去了黄河北岸的疆土,也就失去了陆路对外交通的通道,只有靠海上航线来对外交通了。宋朝时期国家开设了许多的造船工场,船场年造船量多在二三百艘之上,吉州造船曾达到年产一千三百艘。此外还有大量民间造船场。宋朝的舟船制造的主要特点是:
船体增大:宋朝出使朝鲜高丽王朝的“神舟”,载重达一千五百石以上,大的海船,载重万石,载船员数百人,能装载一年的口粮。船上还设有市井(商店),还可以养猪、酿酒、织布。船舵长达三仗至五丈。
船体结构合理:使用铁钉造船,船体两侧下削,有龙骨贯穿首尾,船底成V字型,便于船的破浪行驶。船内采取密封隔舱,加强了船的安全性。
行船工具的进步:使用了多樯多帆,便于使多面风向。大船上附设小船,以备运输、救生、抢险之用。船上有大小两只锚,有探水设备。船舶开始使用了指南针,航海也就有了全天候的导航工具,较之此前凭借日月星斗来导航,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宋朝的造船和修船,已经开始使用了船坞,还创造了滑道放船下水的方法。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宋朝时期,还打造车船,车船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宋朝进一步发展。车船是一种战船,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一轮叫一车,使用人力脚踏带动,船行如飞。宋朝最大的车船长三十六丈,宽死丈,有二十二车。车船克服了帆船遇到顶风、逆水时行船艰难的缺陷。可以说车船是原始形态下的轮船。
明朝的造船业是我国造船业最后一个领先世界的时期。明朝朝廷的造船场规模庞大,一个船场工匠数量多达三千多人,且分工很细,船只建造有统一的规格和严格的用料标准。明朝初年的年造船量一般在三千多艘,可谓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年造船量。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旅行,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大的一次,其船队由“宝船”六十二艘,其它船只二百多艘组成,船载人员多达两万七千多人。船队规模之庞大,居当时世界之首。郑和所乘之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郑和下西洋,充分证明了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的高超和航海技术的世界一流。
我国有哪些造船史?
我国的造船史绵亘数千年,从远古就开始了。
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筏和独木舟。据考证,筏是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
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汉代出现的舵,是世界航海史的一项发明。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古墓中出土的木质船模中,便已经发现了舵的存在。
舵是安装在船尾后操纵航向的装置。舵虽然是小小的装置,但它能使庞大的船体运转自如。其奥妙在于,航行中的船只,如果要向左转,就要将舵向左偏转一个角度,水流就在舵面上产生了一股压力,即舵压。舵压本身很小,但它距离船的转动中心较远,所以使船转动的力矩比较大,船首会相应地转向左方。
“舵”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它改写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历史,为航海者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条件。
中国的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泽棋布,沿海9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绵延围绕,得天独厚。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并在许多方面长期领先于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造船技术之高举世公认,达到这一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最初的船是独木舟和木排、竹排。
《易经》有“刳木为舟”的说法。“刳”是剖开、挖空的意思,由此可知,这里所谓的“舟”就是挖空木头制成的独木舟。至于木排和竹排,现在一些边远地区仍在使用。独木舟和竹排、木排大概是古人看到落叶或树干在水上漂流,从中受到启发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征服江海的最初冲动和尝试。
二、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造船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左传》提到公元前525年,吴国对楚国作战的水军有称为“余皇”的大船,这种船类似于近代海军的旗舰。《左传》还提到公元前485年吴国曾派水军从海路进攻过齐国。当时吴国的大将伍子胥在回答吴王怎样训练水军时,列举了大翼、小翼、突冒、楼舡、桥舡等船,并说明了它们的不同作用,可见当时船的种类已多起来。那时越国的造船技术也很先进,有扁舟、轻舟等民用船,有戈船等军用船,有供官府使用的楼船。《越绝书》上说到越国和昊国都有“船宫”,即船坞或造船工厂。以上这些,使我们不难想象当时水上交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展。
三、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楼船大小二千余艘的庞大海上船队。《太平御览》说,汉武帝时有一种称为“豫章”的大舡,可载万人,船上有宫室。这段记载虽然有夸张之嫌,但那时有些船的规模很大,已不容置疑,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书中也提到,汉代的大船有好几层,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高的一层称“爵室”。汉代造的船不但体积大,而且种类多,仅战船就有“先登”(冲锋船)、“斥侯”(侦察船)、“艨冲”(战舰)、“赤马”(快船)等等。1974年,在广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秦汉时期的造船工场,它有3个东西向并列的造船台,长约80米。发掘情况表明,我国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的确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四、秦汉以后,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快速。
据统计,到本世纪50年代,各类船只达千种左右,仅海洋渔船即有二三百种之多。在这些船中,尤以沙船和福船最负盛名。
沙船是一种平底船。它底平吃水浅,不怕搁浅,受潮水影尾,船体宽大,又有各种保持稳性的措施,故稳定性好;它多桅多帆,吃水浅,阻力小,航速较快;它大都使用多个水密隔舱,有很强的抗沉能力。由于沙船性能如此优越,所以沿江沿海都有它的踪迹,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我国最先驶抵非洲的就是沙船。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与沙船相比,它更适于远海航行。宋人称“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可见其享誉日久,威力之大。这种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吃水达4米,全船分4层,下层装土石压船,保持船体稳定,二层住兵士,三层是操作场所,上层是发射弓箭火炮的地方,居高临下,容易克敌制胜。
除了沙船和福船外,我国古代还造出许多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性能要求的船只。例如,战国时期就有舫船,这是一种两船并连在一起的双体船,稳定性好,便于装货载人。汉代楼船高大雄壮,三国时的海上大船长达20丈,宋代有长36丈、宽4.1丈的车船(桨轮船),明代有郑和宝船,还有两头船、蜈蚣船、连环舟、子母舟以及其他新型船舰。连环舟分前后两截,前截冲炸敌船,后截脱环驶回。子母舟内藏有小船,入敌阵后起火与敌船同毁,战士乘小船返回。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船只各逞其能、大放异彩。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的表现之一,是船舶动力设施的不断进步。
我国几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短木桨,表明4000多年前已用桨划船。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桨架,船工可以站着用全力划动两根长桨。汉代有些船上使用许多支桨。长沙203号汉墓出土了一个有17支桨的船模型,两侧各有8支桨,尾部有一支船桨。汉代还出现了橹,这是一种比桨更有效的划船工具。俗话说“一橹三桨”,说明橹的效率是桨的两倍甚至三倍,这是因为用桨划船,一半做实功、一半做虚功,而橹的整个运动过程都做实功。
作为以桨行船的发展,我国古代出现过桨轮船。它是以桨片做成桨轮,用脚踏之,驱动船只前进。《新唐书》载李皋常运用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踏之翔风,疾若挂帆席”。
《宋史·岳飞传》称洞庭湖杨么用轮船,“以轮激水,其行如飞。”虽然桨轮船用人力不如帆船用风力经济而未能广泛使用,但它把桨楫改为桨轮推进,把桨楫的间歇推进改为桨轮的连续运转推进,在船舶推进技术上还是很有意义的。近代的轮船,开始时也是利用蒸汽机推动两边水轮划水前进的。
充分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用桨橹划船只能在近海航行,要驶向远海,必须借助风力。汉魏时期,我国船工开始较多地使用帆。起初是单槌单帆,帆也不大,船走得不快,以后逐渐发展到多帆,甚至多达12帆。帆多可以充分利用风力,同时也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如遇风暴突然来临,不能及时把帆降下,就有折桅翻船的危险。于是又改为一桅一帆,但帆的面积加大了。这样既能充分利用风力,又便于操作和节省劳力。
航海技术
《竹书纪年》里提到这样一件事:夏朝的第8代王帝芒曾“东狩于海,猎大鱼”。这表明我国可能在夏代就已有了航海事业。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造船业的进步,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都有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南方的战争中,曾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大军用粮的船队。在汉代,我国和东南亚各国有了较多的海上交往,汉武帝时,我国的航船已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东汉时,我国和天丝(印度)的海上交通也很畅盛,公元116年曾和印度洋以西的罗马帝国发展了海上交通。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海船已进入波斯湾,与阿拉伯国家发生了直接的海上交往。出现了《宋书》所说的“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唐代,在海上交通和造船技术方面有更大的进步,朝廷在广州专门设立了“市舶使”的官职来管理造船和航海事业,进行对外贸易。那时中国船只频繁往来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与东非和北非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直到现在,当地的一些国家仍称中国船为“唐船”。
一、宋元两代,我国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空前繁盛。
宋代中国海船已能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直达东非的航线。南宋时,仅海关税收即年达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可以想象当时航海事业之兴盛。元代,泉州港成为最大的外贸中心,拥有海船多达1万5千多艘。元代还在泉州建造了指引船舶进出口的灯塔——六胜塔,至今还屹立在泉州海岸。明代则有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壮举。
二、航海事业的发展是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的。
古代的航海技术主要分为天文航海技术和地文航海技术。
1,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方法。
在浩渺无边的海洋中,辨别方向对于航海任务的完成和船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所以,我国古代船舶出航海上时,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以辨明方向。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中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分不清方向,观看北极星便可明白。直到北宋以前,夜观星辰,昼看太阳还是航海人辨别方向的主要方法。到了北宋,才加了一条:阴天看指南针。
大约到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已能通过观测星的高度来确定地理纬度,这种方法当时叫“牵星术”,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先驱。“牵星术”的工具是12块正方形木板,叫牵星板,最大的一块边长24厘米,以下每块递减2厘米,最小的一块边长2厘米,另有用象牙制成的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方板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便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线的高度,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几块木板和象牙板替换调整使用。求得北极星高度后,便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经对照,用“牵星法”计算出的地理纬度和现在各地的地理纬度基本相合,可见明代天文航海技术已相当先进。
2,我国古代地文航海技术的成就,包括航行仪器如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的发明和创造,以及针路和海图的运用等。
我国发明指南针后,很快用于航海,成为航海罗盘。国外关于使用罗盘的最早记载是在1180年,比我国晚了将近100年。
计程仪又叫测程仪。关于如何在航行中测算航速航程,三国时有人作了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以确定航速航程。这是计程仪的雏形,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得更加具体罢了。我国古代这种计程方法,和近代航海中扇形计程仪的原理很相似。
我国最迟在唐代末年已有测深的设备。一种是“下钩”深,一种是“以绳结铁”测深,能测深达60多尺,这是浅水测深。再晚一些,则用纲,即大绳测深。“纲长五十余丈,才及水底”,这已是深水测深了。南宋末吴自牧《梦粱录》提到,当时“船上测水深约有七十余丈”,可见我国宋代已有比较熟练的深水测深技术了。
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针路。记载针路有专书,这是航海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是出海航行的重要参考料。至于海图,北宋徐竞《高丽图经》上已有海道图,这是我国航海海图最早的记载,可惜原图已失传。我国现存最早的海道图,是明初《海道经》里附刻的海道指南图。明茅元仪辑《武备志》,卷末附有著名的郑和航海图。研究15世纪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术史,都把这幅图作为重要的依据。
航海史上的壮举一一郑和七下西洋
明朝在宋元时代航海事业兴盛繁荣的基础上,造船和航海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明初,在南京钟山种植了几千万株桐树和漆树,又在今南京等地设立规模很大的船厂,制造了许多大海船。这些为郑和七下西洋作了物质上的准备。
郑和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今并入晋宁)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故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朱棣起兵,赐姓郑。后来朱棣做了皇帝,即明成祖,便提升他做内官监太监。由于他小名叫“三保”,人们称他为“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明成祖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决定动用国家的力量,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一带进行商业和外交活动。郑和是朱棣的亲信,能言善辩,熟悉军事,加上出身于信奉伊斯兰教家底(当时西洋带的商业大都掌握在伊斯兰教商人之手),因此朱棣让郑和做了这个船队的首领。
郑和的船队有62艘大海船,称为“宝船”其中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容千人,载重量达800吨。郑和带领水手、官员和士兵27000余人,于公元1405年从刘家港扬帆出航,62艘大船按次排成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沿着我国东南海岸,驶向波澜壮阔的海洋,开始书写世界航海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此后的28年中,郑和领导了7次大规模的远程航海,航程达1万余里,先后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好始系和贸易往来。
关于《造船什么时候出现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