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院长简介
杨建民,1978 年至 1988 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至 1994 年于日本(株)西日本流体技研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1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研究。现担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二级教授、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海油上海交大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近海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造船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海洋工程》杂志副主编。
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推进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承担并完成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工程应用项目,在浮式生产储卸油系统(FPSO)、深水半潜式平台、立柱式平台(Spar)、深海工程试验技术、甲板上浪、超大型浮体(VLFS)等研究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的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持承担并完成国际竞标获得的海洋工程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际海洋工程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06年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部), 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0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舰船电子工程是核心吗?
舰船电子工程是核心,查了一下,在最新的2014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中。《舰船电子工程》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它中文、CSCD等核心期刊都不是的。x0dx0a《舰船电子工程》杂志1997年成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会刊,同时也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纳入管理的期刊之一。x0dx0a更多关于舰船电子工程是核心吗,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福建籍的有哪些科学家
田中群 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5年生于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获得了多种纯过渡金属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谱图,证实了VIII B族过渡金属具有弱SERS效应,并应用于燃料电池的电催化研究和不锈钢的防腐蚀。应用不受谱仪检测器分辨率限制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了电位平均拉曼光谱新方法。还发展了在微芯片上用电化学构造电极纳米间隔的技术。设计合成了特殊形状的纳米粒子,并表征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在内的多种特性
陈懿 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3年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长期从事催化剂、介观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嵌入模型,对氧化物在其载体上的分散行为做出定量的描述,解决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阴离子所产生屏蔽效应的计算。阐明了溶液反应合成非晶态Ni-B粒子的机理,发现了制备Ni-P合金粒子液相反应的自催化本质,改进了溶液沸点附近回流加热的制备方法,提出了有效避开水解作用,获得类金属元素含量高的Fe-B非晶合金的固相化学反应方法。近年来,在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晶格氧的活动性与粒子尺寸和催化选择性的关联,低维纳米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场发射性能等方面都取得良好进展。专著有《穆斯堡尔谱学基础和应用》等。
姚建年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生于福建晋江。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主要从事有机纳米体系和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研究。实现了对有机纳米体系中光化学、光物理性能的调控,将纳米材料特异性研究拓展到有机小分子领域。制备了纳米球、块、线、管等有机光功能纳米结构材料,实现了对其形貌的调控和保护;发现了随粒子尺寸增大逐渐向低能端移动的分子间电荷转移激子的限域效应;通过粒径控制实现了吡唑啉衍生物DAP纳米结构材料的发射波长的调控;运用超分子化学概念和分子组装技术构建出纳米级光致变色超薄膜;通过与贵金属复合,使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的光致变色效率提高5倍。提出半导体与贵金属间Schottky结的增幅原理;还制备出厚度小于2nm的单层光致变色超薄膜。
吴硕贤 建筑技术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1年、1984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建筑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系统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20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厅堂音质评价,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承担55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
詹文龙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低能、中能、相对论性重离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研制,对重离子核物理和新核素合成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放射性束物理研究中发现了11种新核素,首次测量30多种核素的质量;成功地研制出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上PHENIX实验探测器的高性能飞行时间探测器的样机;研制成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兰州放射性束流线,在此束流线上确定了一批丰质子晕核,并初步鉴别出理论预言的质子滴线外的核素25P等,促进了中国的放射性束物理实验研究的发展。领导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制,并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