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南船舶制造厂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北宋之所以选汴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就是依靠汴水运输南方的粮食,当时每年大概要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随着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南方社会经济继续获得发展。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南宋全国人口是1684万,到淳熙六年(1179年)达到2950多万,20年间人口增加了近3/4。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生飞跃的时期。首先,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地区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巨大的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进出口商品的来源地和消费市场都集中于南方,更加接近贸易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降低成本,扩大利润。其次,两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飞速进步,海船的载重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得航海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洋航行能力大大提高。再次,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这种积极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2. 江南船舶有限公司
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国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船坞,江南造船厂4号船坞在原来的基础上足足加长了200米,达到前所未有的565米长,宽则达82米,而船坞底室也进行了全面加强加固。如果不是要建造吨位更大,更先进的航母的话,何须大费周章来做这些事情呢?因此有分析者认为这个被加长了的船坞,应该就是中国未来重型航母的家。
3. 江南船舶制造厂怎么样
江南造船厂位于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地处长江口长兴岛,占地面积约580万平方米,岸线长度约为3800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四座大坞、17座舾装码头,规划纲领为民用船舶年造船能力450万吨,是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为广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4. 江南造船厂 中国船舶
是国企。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兴造船)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的控股子公司,于2006年12月7日正式注册登记成立。
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23.09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船舶占总股本的65%,宝钢集团占总股本的35%。
江南造船坐落于上海长兴岛,建设用地面积170.80万平方米,拥有岸线1322米,规划年造船能力332万载重吨。
5. 江南船舶制造厂在哪里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军工造船企业。它创建于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历经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0多年来,江南造船饱经历史沧桑,经久不衰,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不仅有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更有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还有我国最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和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远望”系列航天测控船,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6. 江南船舶制造厂招聘
国企船舶公司主要有: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船务、沪东中华船厂、外高桥船厂、江南造船厂、华润大东船厂、上海船厂、舟山中远船务、厦门船舶重工 、龙穴船厂、文冲船厂、广船国际、广州中远船务、黄埔船厂。
具体介绍几个主要的企业:
A: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山海关船厂,1972年开始兴建,2007年转股改制为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的国有大型一类企业。
B: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船舶重工),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控股的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现代化船舶总装厂。目前公司现有一、二工场两个主厂区和已经投入使用的“三区”及海洋工程基地,总占地面积340万平方米,员工15000人。
C:江南造船厂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船舶修造企业,是建造修理各种船舶、加工大型钢结构的专业性企业,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船舶的专业性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独立建制。
D:上海船厂的前身是英商英联船厂和招商局机器造船厂。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征用英联船厂,改名“军管英联船厂”。1954年1月1日,军管英联船厂主厂(今浦西分厂)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厂。1982年6月,由交通部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1985年3月,改名为上海船厂。
7. 江南船舶制造厂地址
学校很好。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50年,为国家重点学校。隶属于“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学校占地面积100多亩,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在校学生为2220人。
学校具有六十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年成型,二年成人,三年成才”的育人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教学模式,形成船舶职教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于2004年既通过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论证,并于2009年顺利向SO9001:2008转版。学校曾多次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8. 江南制造局 江南造船厂
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上海市长兴岛,有员工2万人,江南造船前身是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解放后改名为江南造船厂,1998年改为公司制企业,现在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厂,创造了上百个中国第一,被誉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江南造船目前占地面积517万平方米,可以建造各类舰船、液化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以及公务船、科考船、破冰船等特种船舶。
9. 江南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由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江南集团)独家发起,以其下属的钢结构机械工程事业部为主体,通过社会募集方式于1997年成立的上市公司。2016年底公司完成改革重组,更名为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股数为736,249,883股,控股股东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船集团),持有本公司股票275,204,726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7.38%,江南集团持有本公司股票28,727,521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9%。
公司于1997年6月上市之后,共经历了三次名称变更,分别为2007年9月公司名称由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公司名称由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船钢构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2017年2月正式更名为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自上市以来,运作规范,市场形象良好,分别于1998年7月入选上证30指数样本股,2003年7月入选上证180指数样本股; 公司曾以大型钢结构工程、重型港口机械、特种压力容器等三大拳头产品为主导,不断占领市场,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公司目前紧紧跟随国家发展趋势大方向,把握好中船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布局要点,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中船集团“十三五”规划,紧密结合中船集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落实“五个驱动”等中心任务要求,紧密结合中船集团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摒弃旧业务、旧思想,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坚定信心走转型发展新道路。通过创新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科技创新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提出了“创新、合作、包容、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产业布局上,公司将结合国家各大战略目标、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中船集团中长期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公司新发展理念,瞄准与公司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提出了“以军民融合为主线,多元产业同发展”的战略布局。
公司将紧紧围绕“军民深度融合”和“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在高科技新产业和高端舰船装备业务上有所突破,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朝着“打造成为中船集团旗下高科技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上市平台”的战略目标努力前进,为中船集团做优做强做大海洋装备业务的目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提供有力支撑
10. 中国江南船厂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曾用名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同治四年,江海关道丁日昌奉两江总督李鸿章之命,以4万两白银买下位于上海虹口地区的美商旗记铁工厂的全部设备,又以2万两白银购买该厂的库存材料及工具。李鸿章以此为基础,将江海关道丁日昌、总兵韩殿甲分别在上海开设的2个洋炮局合并进来,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治四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865~1905年)系制造局时期。同治六年,江南制造局从虹口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现址),先后建立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13个厂和1个工程处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中外工匠宿舍等,并建有泥船坞1座,共占地70余亩(4.3万平方米),在设备和规模上已具近代工业的雏型。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火生产,中国的第一批机床、第一炉钢,以及无烟火药、步枪、钢炮、铁甲炮艇等,均始出于此。光绪十七年由于生产的发展,工厂面积从原来占地4.3万平方米扩展至24.6万平方米;工人由建局初的200多人,增至2913人,加上管理人员,约3600余人。
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元年(1905~1912年)为江南船坞时期。清政府决定局坞分家,把船坞部分从制造局中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辛亥革命后改称上海制造局。民国6年改称上海兵工厂,直至民国21年停办,大部分机器搬迁至杭州和南京金陵兵工厂,小部分并入武汉汉阳兵工厂。局坞分家后,船坞采用商务化的经营方针,生产业务渐有起色,过去船坞长期荒废的局面逐渐改观。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共造船136艘,总排水量21000多吨,其中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的“江华”号长江客货轮,船长330英尺,宽47英尺,吃水7.5英尺,排水量4130吨,被当时航运界评为“中国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轮船”。在修船方面内外招揽,业务甚广,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的5年间,共修理大小舰船524艘,年均修船量105艘。由于经营业务扩大,营业额和利润猛增。局坞分家时,借用江安粮道库银20万两的开办费,原定10年内分期归还,由于营业状况好转,提前4年全部还清。这一时期的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强,局坞分家时,固定工人约60~70人,至宣统三年已增至1000余人。
民国元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为江南造船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