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船舶工业研究院三所(中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五所)

时间:2022-11-24 16:39 点击:137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五所

中国船舶集团下属研究所主要包含研究院、总体所、设备所,如下:

第七研究院 北京 中国舰船研究院 舰船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上海 民船设计

中船九院 上海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 船厂、工业民用建筑设计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 上海 工程勘察

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广州 船舶设计

长江船舶设计院 武汉 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 武汉

2.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五所

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船舶动力系统设计创新研发机构,由中船集团投资控股,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参股。

公司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为战略目标,基于集团在我国船舶动力制造行业已有的领先地位,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建设,主要承担国家科研和自主产品研发任务,作为舰船动力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核心企业。公司开展研究设计与试验验证,构建集基础技术研发平台、产品研发设计平台、先进制造研发平台以及应用评估平台于一体的研发体系,正形成基础技术研发、产品研发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研发的核心能力。

3.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

1、中国舰船研究院前身隶属国防部,现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军品技术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主要从事舰船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舰船系统顶层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及系统工程管理、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各研究所有机构成完整的舰船武器系统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技术体系。

2、中国舰船研究院在北京,是以前所有船舶研究所的主管单位(也就是说,以前701所也归属其下),偏行政,后来船舶系统改革,把各研究所剥离出来自立门户,各研究所与中国舰船研究院并列,地位相同,研究院也就自力更生、自己做项目了。

701所在武汉,全称是叫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就是从事船舶总体设计的单位,是各种军用主力驱逐舰、护卫舰以及“大船”的研究设计单位,现在也在做民船项目。

4. 中国船舶第一研究院

应该是私企。

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5年,1982年被江苏省机械工业厅批准为“江苏省高低压电器及日用电器归口研究所”,2000年完成转制、改制。现已成为各类高低压电器元件、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电力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电容器、避雷器、绝缘子、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及系统、核电设备、船用电器、机床电器、防爆电器、汽车电子电气、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连接装置、照明设备、信息技术设备、音视频设备、电信终端设备、电磁兼容、环境、抗震、有毒有害物质等领域的检测、校准、标准情报及检测装备研制服务的独立第三方科研机构,可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一站式检测服务,也是目前我国电器检测条件最完备、检测能力最强、检测规模最大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之一。

5.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六所

“四大工学院”,它们分别是位于武汉的华中工学院、位于南京的南京工学院、位于广州的华南工学院以及位于大连的大连工学院。

1、华中工学院变身华中科技大学。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后决定机电互补,将机械学院和动力学院合二为一,命名为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和广西大学的机械系和电机系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动力部分及电机系电力部分合并组成。

华中工学院成立之初,共设机械制造、汽车、电机与电器、发电及电力系统等8个本科专业,以及金工、铸造、汽修、发电及配电等4个专科专业。

1988年,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等到2000年高校教育改革时,华中理工大学又和同济医科大学及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为新的华中科技大学。

合并后的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实力突飞猛进,优势资源得以互补,在全国各类教育榜单排名中,长期稳定在10-15名,A类学科达到14个,其中A+学科4个,实力和知名度稳居传统“四大工学院”之首。

二、南京工学院改名东南大学。

南京工学院是在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其后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大学部分专业并入。所以是四大工学院中底子最好,工科体系最为完备,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院校。

1956年到1960年期间,南京工学院分出多个系科,组建和参建了四所高等院校。

1955年,高教部决定,由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专业系科重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今电子科技大学。后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极力争取,才派出19名老师前往成都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得以保留。

1988年5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后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合并。

虽然名字并不响亮,但是东南大学凭借雄厚的建校基础,在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传统学科始终保持国内前三的位置。通信工程、交通运输等学科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拥有A类学科12个,A+学科1个,仅次于华中科技大学,排于四大工学院第二名。

三、华南工学院升级理工大学。

1952年,由中山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以及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会同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六所院校工科类专业,组建成华南工学院。由于汇集了中南地区最为优秀的工科院系,华南工学院被誉为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旗帜。

1988年,华南工学院也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并一直保留至今。

虽然华南理工大学,在四大工学院里一度排名垫底,但是得益于地理优势及当地政府支持。学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最近十年来发展也十分迅速,排名稳步上升。

四、曾经四大工学院之首的大连工学院。

1949年大连大学成立之初,先后从海内外引进知名学者近百名,包括原子弹之父王淦昌、光学奠基人王大珩、催化化学奠基人张大煜、计算力学奠基人钱令希、雷达技术奠基人毕德显等著名专家。

1952年,大连大学八个系和十多个学科,大多被调整到内地其它院校或独立为国家科研机构,学校师资损失巨大,工学院也独立为大连工学院,仅存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和力学四个院系。

1958年到1960年,大连工学院重新组建船舶系、内燃机系、电子系,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并于1960年10月被重新认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988年大连工学院改名为大连理工大学,目前该校A类学科7个,没有A+类学科,排在四大工学院末尾。

6.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二所

有,汪顺亭(1935.1.7-)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专家。原籍山东省肥城县。1935年1月7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汉族。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包曼国立技术大学。曾任国防部七院七零七所(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零七所)总工程师、副所长、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顺亭,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0七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和惯性平台研制工作。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船用高精度、长寿命、动压马达液浮陀螺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完成人,1994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了多型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第一代三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课题负责人。第二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主任设计师。

创造性地设计了原理方案,采用双重信息导航方式、三点两组位置误差信息精校准等先进技术,应用符合实际的工程设计方案,解决了“奇点校准”难题,提出提高系统精度和可靠性的新方法-“无监控陀螺的H调制技术”(系统监控),仿真证明可行,有工程实践基础。

汪顺亭在《惯性技术》等学术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上还发表有《船用惯性系统中多重信息的获得与应用》、《船用惯性系统的研制》等多篇论文。主持审查了多项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标准。合译著《惯性导航应用理论》;参编的《船舶导航仪器设计手册》获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三获奖人。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 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1所

是北京海淀区的这个基本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社会保险;执行国家和院的公费医疗政策;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和购房补贴;为新职工提供临时周转住房及租房补贴;提供伙食、交通、通讯等补贴。

8.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所

702研究所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及振动、噪声、抗冲击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发。 702所是指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又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前身为1951年建立于的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1961年,国家成立了中国舰船研究院(七院),研究所改称702研究所。

所徽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英文缩写“CSSRC”、船体剖面及海洋造型组成。以蓝、白两色作为基本色调。蓝色象征海洋,徽图的棱形象征现代化的水池。整个图案显示研究所立足船舶试验基地,发展船舶高科技,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和乘风破浪,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9. 中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百科

2021年4月28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未来发展研究中心、装备保障中心、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行。中国船舶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出席仪式并讲话,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杜刚主持仪式并宣读了集团公司关于四个中心定位的批复文件,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四司司长艾廷元、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委主任吴晓光出席仪式,中国船舶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舰船研究院院长刘郑国在仪式上发言。

雷凡培指出,成立四个中心是中国船舶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履行强军首责,补齐短板、健全体系、缩小差距,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集团公司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完善管控体系对新时期履行强军首责的极端重要性,突出军工核心,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

雷凡培强调,要聚焦短板弱项,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进四个中心落地运行,尽快形成防务装备全产业链管控新格局。集团公司总部要做好组织协调,支持推进四个中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和任务落实;各成员单位要大力协同,全力支持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船舶特色的“战略+运营”管控新模式;中国舰船研究院要发挥好主体责任,落实好相关工作,以发展的实际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