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九江水泥船厂招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有几个船厂?分别叫什么名字?
100 个
1.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2.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3.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4. 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5.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6.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7. 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
8.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10. 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
11. 武昌造船厂
12.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13.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金陵船厂
14. 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15. 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
16. 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
17.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
18. 扬帆集团有限公司
19. 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
20. 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21. 广州黄埔造船厂
22.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23. 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
24. 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25. 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26. 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
27. 大连今冈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28. 江苏东方重工有限公司
29.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30. 东方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31. 南通惠港造船有限公司
32. 黄海造船有限公司
33. 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34. 扬州科进船业有限公司
35. 舜天造船(扬州)有限公司
3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08厂
37. 福建省东南造船厂
38. 天津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39. 江苏省镇江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40. 国营川东造船厂
41. 大连辽南船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一零工厂)
42. 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43. 浙江海丰造船有限公司
44. 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
45.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江东船厂
46. 江西江洲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47. 淮滨县江淮船业有限公司
48. 山东省威海船厂
49. 辽宁宏冠船业有限公司
50. 大连船舶重工舾装有限公司
51. 九江银星造船有限公司
52. 山东大鱼岛造船有限公司
53. 荣成市寻山兴海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54. 浙江天时造船有限公司
55. 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
56. 宁波新乐造船有限公司
57. 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
58. 南京武家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59. 扬州龙川船业有限公司
60. 台州枫叶船业有限公司
61. 浙江振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温岭市东升造船厂)
62. 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
63. 国营西江造船厂
64. 南通亚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65. 南京东嘉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66. 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
67. 中海工业(广州)有限公司
68. 浙江宏信船舶有限公司
69. 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
70. 临海市江海造船有限公司
71. 临海市宏盛造船有限公司
72. 南通港闸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73. 重庆东风船舶工业公司
74. 吉宝(南通)船厂有限公司
75. 重庆市泽胜船务(集团)有限公司
76. 南京永华船业有限公司
77. 湖北华舟有限公司
78. 荣成伽耶船业有限公司
79. 宁波市东方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80.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宜昌船厂
81. 浙江合兴船厂
82. 九江同方江新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83. 荣成市泓运船业有限公司
84. 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
85. 国营青岛造船厂
86. 靖江南洋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87. 温岭市长宏造船有限公司
88. 荣成市石岛东海造船有限公司
89. 浙江腾龙造船厂
90. 台州海滨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91. 上海爱德华造船有限公司
92. 临海市航畅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93. 浙江金港船业股份有限公司
94. 临海市回浦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95. 乳山市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96. 宁波清源造船有限公司
97. 广州市番禺粤新造船有限公司
98. 浙江振宇船业有限公司
99.枣庄扬帆船舶有限公司
100. 蓬莱市渤海造船有限公司
我想了解下九江有什么传说吗?
百岁坊毗邻长江,位于庾亮北路和九华门之间的曾氏宅前,是曾家为许老太夫人所做的祝寿坊。坊为青石结构,额枋中镶嵌有景德镇烧制的“百岁坊”三字瓷匾,整座牌坊美观大方,气势雄伟。
曾氏系湘军首领曾国藩家族成员,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曾氏解甲归田,落户九江,靠经营茶叶和大米而发家致富。在曾氏许老太夫人99岁那年,曾家按“做九不做十”的风俗为其做“百岁”寿辰。为此他们作了较长时间的准备,首先在原宅基地上扩地重建府宅,新建的府宅主楼为二层楼房,院内有“回”形天井,两厢是板壁相隔的众多厢房,木结构雕琢得精美细腻,栩栩如生,既古朴,又颇具近代建筑风格,宅前建有青石“百岁坊”。屋坊落成之日,曾家包用了九江大小酒店设筵庆贺,一时间曾家为许老太夫人贺寿的消息传遍浔阳,真所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百岁坊也就为众人熟知了。
辛亥革命后,曾家开始衰落,“百岁坊”也因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尤其经过多次洪涝侵袭而日渐陈旧破毁。上世纪末,九江市进行市政建设统一规划,扩建滨江大道时,经与曾氏后人反复协商,于1990年将其拆除。九江的传说一
——————————————————————————————————————
市民寻真讲述莲花池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莲花池在原府学前,即今朝阳小学对面。为明成化间知府苏致中所开浚,占地面积约五亩,民国间被填塞。
莲花池因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得名。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先后在九江任过分宁(今修水)主薄,南康军(今星子)军守。在江州创办濂溪书堂,晚年辞官隐居九江濂溪。生前曾有“吾后世子孙遂为九江濂溪人”之嘱。1073年终老九江,与其母郑太夫人及其妻同葬于庐山北麓之栗树岭。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为我国宋明理学奠基人,在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其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情操如同《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深受后人崇敬。
周敦颐喜爱种莲,称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贵品质。他以莲明志,不求富贵,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士大夫阶层。在文人眼里,莲花成了廉洁自律、刚正不阿、淡泊名利、不求富贵的象征。
九江城内的莲花池虽然早就被填塞,但它的名字却没有消失,而是由路名所替代。莲花池路北起浔阳路,南至甘棠南路,全长约300米,路之中段北面原有清乾隆五十年(1785)开办的濂溪书院,其故址便是今九江市话剧团及市五中附近区域。这条路修长岑静,蜿蜒曲折,步入其间,颇有一番情趣。九江的传说一
——————————————————————————————————————
市民蔡厚淳讲述梅绽坡误读承载的美好回忆
梅绽坡,地处浔阳闹市区。东靠五桂厂,南接浔阳路,面对莲花池,西接孔圣庙,北连大中路。长约200米,最宽处约7米。原为一自然坡地。旧时坡地上下有数条便道穿插,四通八达。这里的房屋,原先大部分是矮小的居民住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开发商在这里大搞房地产开发,把这个坡给降平了。
关于“梅绽坡”这一地名的由来,比较详细的说法是这样的:清代崇德年间,有一多年在外经商的梅姓商人,回浔定居。在坡上购地建房,并在坡地前的街口开了一家布店。此人特别喜爱“长春花”(老百姓称之为“四季梅”),在他居住的屋前载了几株。这种花的花朵特多,花期特长,花势繁茂,生机勃勃。到了秋天,百花凋谢,四季梅却依然开得那么耀眼。就是冬天也是如此,所以有“日日春”、“四季梅”之美名。附近居民见了,也都喜爱不已,纷纷前来索种、栽种。一时间,坡上坡下,梅花绽放。“梅绽坡”由此得名。
值得指出的是,九江人念这个地名,往往有两种误称。一曰:“梅定坡”。这应该是读了错别字,因为 “绽”字的右边正好是一个“定”字。正应了那句话“长子读一截,矮子读半边”。二曰:“煤炭坡”。这应该是九江人的耳误兼口误,大家只要用九江话快速地念“梅绽坡”三个字,听起来就极像“煤炭坡”。
今天的“梅绽坡”,既无“梅”也无“坡”。但它却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浔城未来的期待与向往。九江的传说一
——————————————————————————————————————
市民寻真讲述湓浦路凝聚九江千年历史
湓浦路从原龙开河河口至今天的大中路,全长1华里左右。
九江历史上曾经叫“湓城”,龙开河的源头是“湓水”,它与长江的接口叫“湓水头”。“湓水”发源于瑞昌的青湓山,总长150华里的河道,因为青湓山顶上有一口古井,形状像盆,因而得名,也叫湓江。历史上湓水经龙开河流入长江,九江人把入江口称作“湓浦”,都是由此得名。
唐代白居易曾在《泛湓水》中写道:“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湓水从东南,一派入江流。”白居易当年就住在江畔,他在著名的长诗《琵琶行》中写道:“住近湓江地低湿”。因为《琵琶行》的巨大影响,后人就在“湓浦口”建造了一座古“琵琶亭”,(现位于九江长江大桥桥底东侧的琵琶亭并不是古琵琶亭的旧址)表达对白居易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它旁边的路由此得名“湓浦路”。
1861年3月,英帝国主义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和《中英通商章程》,与江西地方当局签订了《九江租地约》,将九江客运码头(今农工商商场)以东,原龙开河以东一大片土地划为英租界。1862年英国人便在租界内填塞湓浦港,大兴土木,筑路建房,将原先的湓浦路拓宽,当时九江人称之为“洋街”。在这条街上曾建有英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英国巡捕房、法庭、法国天主堂及天主堂医院等等。这条路是英帝国主义以“通商”为幌子,以“租界”为据点,向中国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有力见证。
1927年1月至3月25日,九江工人和市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北伐革命军的支持下,一举收回了英租界,也收回了湓浦路。九江人民这一壮举已经载入了中国现代革命史册。如今的湓浦路依然保留着一些原有的建筑和遗迹,如日本领事馆旧址等,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九江人民爱国反帝的极好教材。
湓浦路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记载着从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到清末英租界一千余年的历史渊源,是九江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佐证。
市民蓝平讲述西园
九江城的缩影
西园位于九江市中心,东起庾亮北路,南临大中路,西至环城路西门口鸿轩里,北濒滨江路,总面积6公顷。晚清时期,这里是九江府署所在地,府署衙门西侧建有一片大花园,称为西花园。西花园在当时以其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而著称。1918年,官府拆府署衙门变卖地基迁址重建,西花园遂逐渐凋败。后来,许多人在此占基建宅,西花园逐渐成为居民区。后人为了顺口,遂以西园代替西花园之称,西园由此得名。
1938年,侵华日寇占领九江,为了便于集中管束中国人,将龙开河以西的居民强行迁至西园地段,后来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难民也相继聚居在西园。因此,八年抗战期间,西园被称之为“难民区”。从抗战到解放前夕,西园大多数居民是城区中的贫民百姓,他们有的贩鱼卖菜,有的拉人力车,有的帮人挑水,有的卖九江风味小吃。西园里各行各业比较齐全,在这个方圆不大的小区里,有开副食杂货店的、有开酿酒作坊的,有看病行医的、有开办私塾教书的、还有测字看相的,可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一应俱全。小小西园、堪称九江城的缩影。
西园有“五绝”为人所称道。一是路巷交织,错综复杂。据统计,整个西园共有92条巷道,最长的巷250米,最短的巷仅30米;路面最宽为4米,最窄为1米。二是里弄幽深。如介福里,它有30米长,1.5米宽。西园里巷命名,富有文化色彩,介福院,取大福之义;同仁里,取自韩愈《原人》中的“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之句;同德里则取自《当书·晋书》“同德则同心”之句。三是寺庙分布其中。四是水井点缀其间。抗战前,西园有水井二十几口,现在除了千年古井浪井外,仅存一口水井。五是环境卫生。1954年,西园为九江获得“全国卫生模范城市”做过积极贡献。1962年,西园人对全片区大大小小巷道进行了全面整治,1963年以来,连年获得全地区、全市卫生模范小区的荣誉称号。
尽管西园只是九江城市中心的一片弹丸之地,但它却浓缩了九江近百年来的政治风云、经济兴衰和文化传承。2003年,九江市政府对西园片区房屋进行拆迁改建,拆迁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涉及1460余户居民和企事业单位,2005年将其建成集购物、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城市购物广场。百年西园,从此作为一段历史,永远留在九江人的记忆之中。九江传说2
——————————————————————————————————
留住城市的历史
一日,和几位朋友去寻访一座古宅,在江边城区转了许久,也弄不明白“岳师门”在哪。问路边行人,也不知所以然,更别说指点迷津。走累了,干脆和朋友在浔阳江畔坐了下来,打电话问更了解九江历史的朋友。原来“岳师门”就在江边,我们要找的古宅也就在不远的地方。望着江边竞赛一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们忽然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有点陌生。
都说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可看看现在的城区,还有多少古迹遗存?不要说清代以前的老房子,就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也是屈指可数。所幸的是,九江的很多老地名还在。老地名是另一种遗存,那是一座城市历史的“名片”。一个个饱含文化底蕴的老地名,一个个蕴含美好传说的老地名,一个个以方言叫出浓郁地域风情的老地名,就是浔城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如果说城市是一本沧桑的古书,那么老地名就好比泛黄首页上的索引,一旦它消失湮灭,城市的那段历史或许就如断线风筝,再也难寻踪迹。因为空口无凭,历史与文化有时是需要“凭据”的,如果没有建筑遗迹、历史文物,甚至连名称都没有,那怎么来传达历史信息呢?当一座城市没有自己基本的历史“凭据”,只有人所共有的高楼大厦,那说自己是历史文化名城就显得牵强,没有历史之“根”、没有文化个性的城市是乏味的。
“七省通连,商贾云集”的浔城,当年兴盛繁华可见一斑。“横截长江、扼控川鄂、席卷三吴、染指中原”,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庐山清韵,鄱湖水秀,引得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竞相挥毫留下名作,这一切,都为浔城人民留下一个个琅琅上口,久为传诵的老地名。市文化局文物科高平女士告诉记者,浔城的老地名大至分为几类:一是跟在九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二是跟九江历史人物的活动有关;三是反映九江人民的精神面貌;四是以方位、数字、景观来命名。这些老地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反映了九江2200多年的历史,而且集中反映了三国文化、儒家理学、近现代政治风云。比如莲花池,出自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伴随莲花池地名的延续,而被代代传承。浔城居民倾慕濂溪先生,就以其号来命名自己繁衍生长的地方,濂溪墓、濂溪港,无不寄托对这位隐于九江,爱恋九江大贤的深情。湓浦路,则是九江历史之缩影,古时湓水入江处为天然良港,白居易诗云:送客湓浦口。近代则是租界,见证了“扁担收回英租界”的伟大胜利。“岳师门”是纪念当年岳飞抗金班师凯旋的。还有诸如为九江中小学、中专教育发源地的考棚路;引东晋时名臣庾亮而为荣的庾亮路;为感恩李渤体察民情、纠工筑堤使南北沟通,往来称便而得名的李公堤;九江人世代繁衍生息的母亲河龙开河;浔城最早辟建和最为繁华,拥有600余年历史的老街大中路……种种不胜枚举。
承载如此丰厚的内涵,九江老地名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街区的标志了,它还涵盖着浔城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人物等各方面内容。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读懂九江的老地名,才能读懂九江的历史,九江的山水,九江的人。
世易时移,伴随着时代日新月异发展,地名信息更新换代也呈现出加速的态势,新地名不断涌现,有些老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经济中心的转移以及城建项目的实施,在实际的应用中已然消失或濒临消失。在浔城,已经消失的老地名就有不少:像原来在环城路的赓和里、培德里;滨江路的岳师门;西园以及西园里的七十二巷、浪井巷、鸿轩里;电影公司附近的蓑衣巷等等。一些很有文化底蕴的老地名消失是非常可惜的。
有人说,九江的经典老地名太多太美了,庾亮路、李公堤、百岁坊、莲花池,这是多少年才留下的深厚底蕴啊!市作协主席吴清汀说,细细品味,有很多老地名都是那样可爱,都是那样卓尔不群,那是专属于九江人民的财富,少了哪个,都是九江人民莫大的遗憾啊。
市文物处专家吴圣林提议,保护老地名是每个九江人的责任,要像爱护自己的财产一样去爱护。条件许可下,尽量使用老地名,要让年轻一代也耳熟能详,没有广泛的使用人群,老地名最终的命运只能是默默退出历史舞台。确实保留不了的地名,应当作为一种历史文物去介绍,去记录,在地方志中保留下来,要有更多的史料可寻,从而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九江传说2
——————————————————————————————————
老地名拾遗
摘自九江日报.长江周刊
庾亮路 北起滨江路南至塔岭南路,全长约1公里。提起庾亮路,必提庾亮楼,必提庾亮。庾亮是东晋名士,其都督江州期间“尝作楼于湓江之涯”,“人号庾亮楼”。楼东之路号庾亮路,为大中路截为两段,分别为庾亮北路和庾亮南路。
考棚路 南接浔阳东路,正对市政府大院,北连北司路,长180米,宽3.5米。是九江市中小学,中专教育的发源地。
李公堤 九江人俗称小坝,跨于湖上,北起南门口,南至甘棠公园东门,全长300余米。唐李渤任江州刺史时,为方便两岸往来,于湖上筑堤,后人为感谢和纪念他,命名“李公堤”。
督府巷 位于浔阳区中部,南起大中路,北至都督府(现九江军分区驻地),接柴桑路,全长135公尺,宽12公尺。三国时都督周瑜镇守柴桑,在此建府,后将通往府前之路叫督府巷。
小乔巷 即今之柴桑支路,东起柴桑路,西至都天巷,长约300米,因三国名将周瑜的夫人小乔而得名。
都天巷 临近都天庙的街巷被称为都天巷,在今浔阳区延支山下,南起大中路,北至滨江路,全长500米。
官牌夹 在滨兴街道办事处驻地西约1.5公里,东至春安里,南止飞机坝,西至九江水泥造船厂,北至长江。内有北经路、南经路及九瑞路各一段。过去叫作“烂牌夹”,因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战略要地。
江西九江有哪些船厂?
瑞昌有江州联合造船有限公司,江西最大的造船企业
庐山区有东海造船,在新港镇
星子县有银星造船,这是九江市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
湖口有华东船业(貌似还没投产),江新同方造船
彭泽有翔升造船(银星的子公司),福鑫造船,顺远造船(后两个还没投产)
都昌有个都昌造船总厂,不过好像规模不大
原九江水泥船厂刘海琴,1975年出生,武汉读大学。
关于教学方式,现在的初中生已经渐渐发觉,初中的英语就是应试教育。这也是初中生排斥做大量习题的原因之一。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学英语是为了学习一项交流的技能,而不是应试,口语很重要。所以我初中从没认真听过一节英语课,我却从没得过100分以下,而且口语相当不错。我的英语知识和语感多数从电影、杂志、书等等得来。所以,如果这位老师相信自己能教给小朋友这种学习英语方法,我极力推荐她教小学!很多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确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来更好地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避免又出一大片死读书的,将来考了6级,还不会讲三句。但如果只是为了轻松,并无意研究教学那就算了,老师手下都是祖国的花朵,应该有责任心!这个很重要。我也承认初中老师在面临学生升学时压力会很大,换个环境可能会好些,但别忘了老师的职责。
关于《九江水泥船厂招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