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江州造船厂旧址在哪里

时间:2022-09-17 21:44 点击:73 编辑:邮轮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江州造船厂旧址在哪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杨浦区大连路那有江南造船厂吗

大连路那边是上海船厂,不是江南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在制造局路。你可以打电话114询问的。

补充:那就是到上海船厂,不是江南造船厂

上海世博会参观 攻略

①上午10:30 安检可走无障碍通道

老年人游园,一要错开节假日高峰,二要错开入园高峰。根据最新统计,涉博车站出站入园客流高峰值出现在早8时-9时,考虑到安检时间,老年人可尽量选择10时后入园。

园区各个安检入口都有无障碍通道。自5月3日起,7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可从各出入口的无障碍通道进入园区,同时为陪护需要,还允许一名同行人员和老人一起入园;园区内主要道路都有无障碍设施、通道;多数展馆内也有无障碍设施。园区各个入口处都有大型问讯处,可支付押金租借轮椅。

②上午11:00 看浦西展馆“前世今生”

白天,浦东馆的人流量高于浦西馆,大部分展馆都要排队,建议从浦西入园。中午是个空档,可参观中国船舶馆、国家电网馆、石油馆、航天馆等。

整个浦西园区原是江南造船厂旧址,那里铭刻着一代上海人的回忆。中国船舶馆就是在原江南造船厂一个大型车间上改造而成。游客在此能看到6艘中国古代船舶,一个按照实船1:1比例建造、高达12米的大型船舶主桅。

接下来可到城市最佳实践区参观,那里人不多,展示内容也很精彩。还记得南市发电厂那根老烟囱吗?现在的发电厂变成了城市未来馆。老年游客可以在似曾相识的环境中体验未来的生活。

③下午3:00 祈福、拜佛、逛花园

在中国船舶馆门口免费乘坐世博越江线到浦东。可先到A片区参观台湾馆。台湾馆外墙刻有玉山、阿里山等台湾名山的棱线,设有点灯祈福环节,很受老年人欢迎,且靠近车站出入口,交通便利,老年人无需走太多路。

接下来,推荐参观尼泊尔馆、印度馆。

尼泊尔馆有高耸的佛塔、珍贵的佛像、精美的木雕,其展品和装饰品都是用纯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印度展馆的大门、广场及中央穹顶的设计灵感,源自印度著名的寺院佛塔,通过影像还可领略印度5000年的历史。

新西兰馆和新加坡馆有空中花园,两个馆很近,可任选一个参观。逛累了可到咖啡厅喝咖啡,还可以到世博公园小憩一会。

最近一周,每天下午3时-4时,在宝钢大舞台有京味十足的各项表演,包括京剧、杂技、武术等,还有1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现场创作,包括泥塑、面塑、鬃人、裕氏草编、京派剪纸等。

晚上7:00 吃美食,热门展馆拾遗

美食广场人较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晚餐可到展馆自建的餐厅体验一下异国美味。有的外国餐厅价格也不贵,比如保加利亚玫瑰餐厅有50元一份的套餐。

在世博大道坐园内公交到欧美展馆集中的C片区。白天里需排队二三个小时的展馆,这时可能只需半小时。老人可看情况参观法国馆、西班牙馆、英国馆等热门展馆。从开园几天看,有些展馆人不多,但内容精彩。卢森堡馆有众多出入口,游客可随喜好停留、参观。捷克从布拉格查理大桥上拆卸下2块幸运浮雕带到展馆,相传触摸浮雕能够带来好运。

江南造船厂在什么地方?

江南造船厂总部地点在上海·长兴岛·长兴江南大道988号。

江南造船厂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船舶修造企业,是建造修理各种船舶、加工大型钢结构的专业性企业,也是建造各类工程船舶的专业性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创建于1865年,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独立建制。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40年来,江南造船厂这座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老船厂华丽转身,开启崭新发展模式,一艘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巨轮和战舰,从这里拔锚起航。从江南造船厂到江南造船集团,她见证了历史,更引领着未来。

从“十年磨一舰”到“下饺子”的速度,折射的是江南造船理念和技术工艺的跃升。2017年6月28日,集众多先进技术于一身的国产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在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成为中国军工领域最闪亮的明星之一。

辉煌的成就,源于精神的引领。“江南人”依然记得,2008年,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到长兴岛后,“江南人”面临生活条件艰苦、生产资源有限等诸多困难。然而,在“江南精神”的引领下,众多“江南人”舍小家、顾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实现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的科学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南造船厂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江南造船厂:从“十年磨一剑”到“下饺子”

上海江南造船厂(江南机械制造总局)旧址地址

江南造船厂老厂址:高雄路2号 近周家渡-江边码头

去年的世博园鐧惧害鍦板浘

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哪个厂

清江督造船厂。

一、清江督造船厂介绍:

明朝的清江督造船厂,位于淮安府山阳(今淮安区)、清河(今淮阴区)二县之间的运河沿岸,因濒临淮水,故以“清江”命名。据史料记载,其总厂在今淮安市中心有名的清江闸一带(故址现设有运河博物馆),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八十个分厂,厂区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23里,可见其规模之宏大。

二、发展历史

1、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当政后的一大壮举,是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郑和麾下数以百计的大型海船,分别在南京龙江宝船厂及福州长乐建造。朱棣及郑和相继去世后,下西洋行动中止,海船需求量大减,龙江宝船厂业务逐渐萎缩,取代其造船业中心地位的,是专造内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厂。

2、半世纪造船三万艘

当年造船需要大量木材,船厂本应就地取材,如明太祖洪武年间,供应辽东粮饷仍实行海运,除南京龙江船厂造一部分外,大多数海船由木材主要产地湖北、四川修造。明成祖永乐年间的漕船船厂规划,却放弃“群商四会,百木交集”的长江重要口岸芜湖和仪真(今仪征市),反而选在远离原材料产地的淮安清江,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永乐初年,江南民间征纳的粮饷,都是先经运河集中送到淮安常盈仓(漕粮四大名仓之一),再由“漕军”转运北上。淮安地处大运河与淮水交汇处,南接长江,东近大海,为“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对明朝的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所以船厂选址有更高层次的战略考虑,木材采办之远近,反成次要因素。

当然,淮安的漕运造船业中心地位,并非一开始就确立的。永乐年间,明廷分别在淮安及山东运河城市临清兴建清江、卫河两船厂,清江船厂负责制造南京、湖广、江浙等南方地区的内河漕船,卫河船厂负责制造用作海运的遮洋船,以及山东、北直隶等北方地区的内河漕船。后来南北各地争相自行上马造船项目,与清江、卫河二厂竞争,经过近百年风雨辗转,各船厂管理日渐松散,造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发生厂家中途拆旧船充数,或卖船卷款而逃的荒唐事。

直到明嘉靖三年(1524年),经工部尚书上奏建议,决定裁撤临清的卫河船厂管理机构,将其下属的十八个分厂并入清江船厂,与清江原来辖下的京卫、中都、直隶三大厂并列,常年有工匠不下5000人(通常是征劳役,可以纳银代役,由船厂另外雇工),每年造船量增至630多艘,成为明代唯一的国营漕运造船厂。其他地方造船厂,虽仍归属地管理,但计料修造,要受清江督造总厂监管指导。

永乐朝之后,漕运制度日渐完善稳定,到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额定天下船数11700余艘(内河漕船为多,遮洋海船约500余艘),“漕军”12万人以上。而当时由清江船厂监制统辖的船只,为6880余艘,接近总额六成。

据明代《漕船志》记载,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490~1544年),清江督造船厂每年实造船只数量大体稳定,年均519艘,加上嘉靖初年并入的卫河船厂年均生产113艘,合计年造632艘。换句话说,在半个世纪里,这家超大型“国企”,至少有三万艘船出厂下水。

3、制造业先驱还是先烈?

接下来一个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是:如此巨大的造船量,能为淮安带来多少“GDP”呢?

明代漕船又称“浅船”,因行走运河,需吃水较浅,而舱体宽大,载粮才多。船的样式尺寸,逐渐定型,故造价也有规定,大致是每艘官价白银100两到120两之间,其中过半木料耗银,另有油漆、麻、铁、炭等材料费,再加工匠银若干。由此推算,明中叶全盛时期的清江船厂,每年产值大约在七八万两银子左右,弘治至嘉靖年间的半个世纪内,淮安造船业累计产值在300万~360万两银子之间。

同是明代中叶迅速崛起的扬州盐商巨富,身家动辄数十万两乃至百万两银子(所谓“藏镪百万”也),与之相比,淮安这家国营巨无霸船厂,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乍看之下,并不算多。

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不论是明朝还是今天,制造业挣的都是辛苦钱,很难跟依靠垄断政策暴富的行业(如当时的盐商,或今日之“油老虎”)较量;同时也不能忘了,清江船厂是在专制王朝的“计划经济”制度下,按政府“统购统销”要求造船,根本没有市场概念和盈利空间。

不过,数千名造船能工巧匠的长期聚集,大量造船物料的采办运送,加上管理一家大型联合企业所需要的复杂制度安排,使得经济本已极为繁荣的淮安,比起以垄断淮盐市场致富却缺少实业支撑的扬州,某种程度上又胜一筹了。

清朝前期,沿用明制,漕运依然是国脉之所系,清江船厂的生产规模和行业地位一如既往,每年仍需造漕船560艘及遮洋海船50艘左右,只是管理制度上有所调整。

随着时间推移,漕运环境发生了变化。如顺治初年至康熙年间(1644~1722年),全国漕船数为14500艘上下,雍正四年(1726年)减少到约6400艘,此后直到咸丰元年(1851年),都维持在此数量上。漕船需求量减少之外,黄淮又经常泛滥,阻断漕路,令造船物料不能按时送达,加之船政弊端丛生,清江造船厂逐步遭到裁撤。

史料记载,乾隆六下江南经过淮河时,所乘坐的“龙船”经常停泊在清江船厂属下的直隶厂码头,可见“龙恩”之眷顾。但是,这已挡不住一位叱咤中国造船业近四百年的“巨人”黯然退场的脚步了。

清江督造船厂大事记:

明洪武七年(1374),朝廷在山阳县河下镇北乌沙河口至韩城一线,以宋代遗下造船厂旧址,扩建河下、盛祥、清口、福兴四个造船厂。

明洪武十三年(1380),造船员工最多达一万多人,由工部派出机构河下提举司督理。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河下、盛祥、清口、福兴四个主船厂和八个分厂全部建成,造船员工最多时15000余人,山阳河下船厂规模产量在全国三大船厂中名列第二,介于南京龙江船厂、苏州太仓船厂之间。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南京工部都水司,委托驻山阳漕运总督府所辖四个造船厂,建造沙船400只,以出远洋。漕运总督府派出胡宗宪、郑法增、邵玉昉等官员负责监造沙船。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大运河全线重新通航后,需大量内河漕船,清江浦成为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中心,从而使清江浦出现历时近400年造船业繁荣盛况,淮安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生产基地。

明永乐七年(1409 ),朝廷在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督造运船,当时造船大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

明永乐九年(1411),清江督造船厂总厂在清江闸一带,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八十个分厂,厂区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23里。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朝廷命平江伯陈瑄造平底浅船三千艘,“以从河运,岁运三百余万石”。两年间,造船数目达5000只。清江船厂则由清江提举司综理,设置督理清江船厂官员时,设置工部厂、工部分司。

明正统元年 (1436 ),南京三十五卫所、浙江等都司、中都留守司、南直隶卫所运船,俱在淮安清江浦修改。

明景泰年间,淮安设抽分厂,向经过商民船只抽取竹木、铁、油等,折银以备造漕船。

嘉靖元年(1522),张絅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船厂。

嘉靖三年(1524),裁撤山东临清卫河造船厂,卫河总运船俱归清江造船厂团造,清江船厂成为全国最大船厂。

嘉靖九年(1530)邵经济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船厂。督理船厂后,兴扩建清江造船总厂,并以漕运衙门各卫指挥贤能者,俱以本等职衔分理造船事务。

嘉靖二十二年(1543)朱家相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主政清江督造船厂。

嘉靖二十八年(1549),西洋传教士在马六甲附近发现一只三四百吨重中国式沙船,三桅船头刻有标志:“山阳福兴船厂造”。

明成化五年(1469),屠勋为工部都水司主事,司清江浦。

万历四十年(1612),漕运总督陈荐建议设立东河、西河两船政厅,由这两个船政厅管理全部船厂事务。东河船政厅由淮安府同知负责,西河厅则由扬州府同知负责。(《国榷》卷82记此事在万历四十一年3月乙酉) 东河厅管理南京、山东二总厂,西河厅管理凤阳、直隶二总厂。这两个船政厅都设在清江浦。

明天启年间,周一龙为工部主事,司清江浦船厂。

清朝在清江仍设有四大船厂,由东到西为江宁厂(明京卫厂)、山东厂(明卫河厂)、凤阳厂(明中都厂)、直隶厂(顺治二年改称江南厂)。江宁、山东二厂又称东河厂或下厂,由淮安府同知督造,称东河船政同知;凤阳、直隶二厂又称西河厂或上厂,由扬州府同知督造,称西河船政同知。

清沿袭明代旧制,清江督造船厂每年完成560艘内河漕船和50艘遮洋海船制造任务。

黄淮泛滥,阻隔漕路,造船物料无法运达,船政弊端丛生,清江船厂遂萎缩。

康熙九年(1670),该厂归并淮关后即废止。

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彻底关闭清江督造船厂,终止了近300年官办造船业。

清江督造船厂船坞码头依然使用,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过淮时,御驾龙舟驻泊在清江船厂(直隶厂)云薹码头。

咸丰十年(1860),裁撤南河总督,漕运总督从淮安府城移驻原南河总督署清江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布停漕改折命令,保留每年从上海海运漕粮一百万石至天津,再改由铁路火车运到北京。

光绪三十年(1904)河运全停,裁撤“总漕部院衙门”和漕运总督。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漕运已停,裁撤漕运总督下各省粮道等官,改置江淮巡抚,驻扎清江浦,同年亦裁撤。

南方有个非常有名的公园那是什么公园来着?就是经过废旧船厂改造的一个公园!

岐江公园。。。中船厂留下的沧桑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园址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水面与岐江河相连通。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建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改革开放的90年代后期。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

城市每天都有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人们对它的记忆,而记忆中的事情往往随着城市的无情改造慢慢淡去。中山市新近建成的岐江公园,坐落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设计师将当地人对它的过往记忆装进了优美的风景园林之中。成功的改造设计让这个普通的市民休闲地出了名,各地参观者大都带着好奇而来,带着收获而归。

正赶上阴雨绵绵,岐江公园里的游人三三两两。曾经修整但却自在天然的水木花草愉悦着眼睛,消去了旅途的疲惫。没有刻意摆放的碍眼的雕塑,只是在留存的厂房吊车旁发现几位“正在忙碌”的造船工人,一身工装,神态逼真,提示着人们已走进船厂的界内。

高大的钢铁桁架一定是厂房建筑的承重结构部分,它的壮观是那些推崇工业美态的设计师们求之不得的,它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涂抹着鲜亮的色彩,架构在水湾之上,掩映在与它多年相伴的大树旁。

像这样被精心修理的构架、水塔、烟囱遍布在公园的每个地方,不影响公园的美感,反到成了难得的景致,有些还是大人孩子攀上爬下的玩具。最喜欢在一段铁轨旁停留,野草、鹅卵石、糟旧的枕木与两根轨道挤在一起,在上面走走,不禁想起当年放学回家在铁轨上奔跑的兴奋感觉。相信和我一样,同来的人都因这些旧物而记起了什么,慢慢走、细细看,享受着心底的故事,任何语言和对话都显得多余了。

■设计师的用意:只要足下的文化

实际上,在亲身感受岐江公园之前,就和它的设计者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俞孔坚博士聊起这个公园,他说,这是在景观设计的诸多案例之中比较特别的一个,用地的条件已经与众不同,他们所做的是将曾被践踏的野草之美、曾被忽略的日常生活之文化挖掘出来,这比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做法来得高明。

俞孔坚说,设计是要表达一些精神,而适合于中山这个市民公园的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那些被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给每个经历过那个火红时代的人们很多记忆,又能给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景观设计师、园艺师将美具体化的时候,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亦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这本无可厚非。而俞孔坚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另外一种表达美的方式上取得了一致:表现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美;体现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这不是一种背叛,而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人对自我的理解。

关于《江州造船厂旧址在哪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请选择遇到的问题

观点错误
内容与标题不符
内容陈旧
内容质量差
内容不够全面
已收到你的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