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一战德国造船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德国人有航空母舰吗?
德国在二战时期造过航母,也就是“齐柏林伯爵号”(Graf Zeppelin),也是历史上德国唯一下水过的一艘航空母舰,排水量约33,000吨。
1936年12月28日在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Deutsche Werke)安放龙骨起造的齐柏林伯爵号是德国海军在二战时充满野心的“Z计划”(Plan Z)之一部分,根据当时德国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的规划,除了代号A航舰(Flugzeugtrauml;ger A)的齐柏林伯爵号外,原本它还有一艘姊妹舰“B航舰”(Flugzeugtrauml;ger B,德国海军在新舰实际下水之前并不会正式赋予舰名,而是以代号称呼之),后者在建造中途停工报废,从未实际下水也未能获得命名。
1945年4月,纳粹德国摇摇欲坠,仓惶逃窜的德军为了不让“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落入苏军之手,将其凿沉什切青港口附近的浅水里。
德国212级常规潜艇的研制历史是怎样的?
柴电推进的常规潜艇由于安装蓄电池组数量与容量均有限,潜航时间受到限制。航行中的潜艇隔一段时间就需上浮到水面,用柴油发电机为蓄电池组充电。这样势必增加潜艇的暴露率,降低作战与生存能力。
为解决这一难题,世界各海军强国纷纷开始研究一种不依赖于空气的推进系统(简称AIP)。德国是最早研究AIP系统的国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研制成功一种AIP系统,但因效率太低,安全性差而未能进入实用阶段。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西德同时开展了燃料电池和闭式循环柴油机两种AIP系统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前沿。到了80年代,全世界AIP系统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德国的两种AIP系统逐步进入实用阶段。两者相比较而言,燃料电池的性能更为优越。
于是,德国HDW船厂于1984年将燃料电池系统装于潜艇分段内,进行了全面的陆上试验。试验表明该系统可用,且运行安全可靠。1987年,又将这种AIP系统加装到205级U1号潜艇上,在海上成功地进行了6个月的试航。通过试航证实了该系统的适用性。
1990年,德国海军开始酝酿以209级1200型潜艇为母型,加装燃料电池系统,并换装性能更优的声呐、潜望镜及武器系统等,研制世界上第一艘装备AIP系统的潜艇,并于1992年完成设计,这就是212级常规潜艇。
“212A”级潜艇是德国海军面向21世纪初的主要作战潜艇,该级艇既能攻击水面舰艇,又能进行反潜和攻势布雷,是一级设计新颖、性能优良、能较长时间在水下进行战斗活动的新型常规潜艇。
设计方案于1991年11月获得德国国会通过,1994年财政年度拨款建造首批4艘212级潜艇。首批艇的总承包商是ARGEU212集团公司。该集团包括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蒂森北海造船厂和费罗特公司。212级方案出台后引起许多国家重视,意大利海军提出订购要求。为了兼顾意大利的要求,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形成的最终实施方案被定名为212A级。
由于修改设计,德国海军订购的4艘潜艇建造时间向后推延。首艇预计于2003年交货。德国海军计划为“2005舰队”配备10~14艘该级艇;除首批4艘已订购外,2000年后还要分2批订购8艘。意大利海军拟建造4艘212A级,首批两艘已经订购,由本国建造。
德国二战时候的造船厂名称
德国二战时候的造船厂
伏尔铿造船厂
伏尔铿造船厂(Aktien-Gesellschaft
Vulcan
Stettin)是一家德国的造船企业,位置于波兰奥得河沿岸的什切青。其主要为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服务,并负责生产U型潜艇及军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伏尔铿造船厂整间企业及造船设施被波兰政府接管。
在什切青,有一家中国人很熟识的造船厂,那便是成立于1851年的伏尔铿造船厂,这家造船厂是德国著名的造船厂,也是德国的主要造船业厂,至1945年消失为止。伏尔铿造船厂第一艘建造铁制蒸气船是Dievenow号。后来,由于建造的船只愈来愈大,在什切青的造船设备无法使用;到了1907年至1909年在汉堡设立了一间造船厂;1911年船厂使用了新名字Vulcan-Werke
Hamburg
und
Stettin
Actiengesellschaft;到了1928年船公司破产,并于1930年卖了给汉堡船厂,伏尔铿造船厂宣告结束。
关于《一战德国造船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